2016-04-13 江湖科技
O2O即Online To Offline,说的白话一点就是卖家把他的产品放到网上供消费者选择和把选择好的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过程,而外卖o2o就是餐馆把菜品放到网上供消费者选择,然后把菜品送到点餐人的手中,做到足不出户即可吃到美食,像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等外卖平台。2015年各大平台补贴大战已告一段落,外卖市场格局基本稳定,那么在对于2016年来说,外卖O2O市场会是什么样子呢?下面和大家一起分析下。
作为外卖行业中的老大,饿了么很不幸的上了315,虽然关于“黑作坊”等新闻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不过315是什么日子,大家对315的关注度越来越大,想是哪个企业都怕被“点名”吧,事后饿了么也发布公告称将会高度重视此类食品质量问题。
如果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力度一直得不到进一步的加深加重,即使发布了公告,即使成立了专项组,效果也不会很显著。正如之前所提到过,饿了么“黑作坊”不止一次被曝出过,那后来为什么还会有诸如此类新闻被不断曝光呢...
不禁想到刚刚看到的一个图,大概意思就是,先发微博道歉,然后下定决心整改,最后等风头过去大家都遗忘的时候,一切照旧,这样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有些错误一而再再而三的犯了,并不是没有整改的条件,而是没有整改的决心,另外,严重缺乏食品“卫生安全”的监管机制,所以才会一直有诸如“黑作坊”的事件上演。
当然关于外卖平台安全问题,肯定不止饿了么,其他外卖平台安全问题也不在少数。随着大众对餐饮的要求越来越高,口味、价格、安全等问题会成为消费者综合参考的指标,而其中“安全”问题作为用餐最基本的条件,是外卖平台/企业绝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
去年的烧钱大战,相信大家应该都享过“满减”、“分享有礼”的福利。各大外卖平台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不断砸钱培养用户。可以说,在外卖的蛮荒期,砸钱是最有效的,例如推动了外卖市场的发展速度、让餐饮从业者大大增加等,当然也有一些“副作用”,最直接的就是加大了消费者的胃口,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如果你现在停止满减活动,他大有可能会换个平台,消费者现在的普遍心理就是,满减是应该的,你不给优惠我,我就亏了...
除了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贪便宜”心理,砸钱并没有很好的改善原有的产品和服务水准,换句话说,价格是优惠了,不过产品和服务还停留在原来的阶段,甚至有些商家为了弥补“优惠”的部分,变相降低了餐饮质量。由此可见,烧钱并没有改变餐饮的本质问题。
细心一点的消费者会发现,最近几个外卖平台的补贴正在减小,一方面,资本不再为了“无底洞”而盲目烧钱了,另外,与其烧钱还不如做品牌,随着外卖市场的成熟,用户更注重“性价比”,除了餐饮的价格,服务和质量也是比较重要的,谁能建立起良好的餐饮口碑,谁就能获得用户亲睐。因此未来烧钱这种玩法在餐饮市场里占的比重会越来越轻,也会逐渐回归理性。
中国的国情,让很多读过书的人都对劳力赚钱不屑一顾,尤其外卖这种非常需要吃苦的行业。随着半成品供应商、配送团队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崛起,大批高素质的人才有着比较远见的想法,他们迅速投入到这个前途看起来比较光明的行业里。
他们对于互联网营销工具的操作会更得心应手,更具备互联网思维,在外卖平台上,懂得使用在线客服软件维护用户餐前餐后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用户的体验度,并与时俱进,有着管理方面的知识和优势,同时,相对于传统的“夫妻店”,他们运用高效的第三方服务商来解决洗菜、炒菜、配送等苦力活,有更专业的优势。
未来,高素质的餐饮从业者将会越来越多,外卖行业的门槛也会越来越高,不进步就会被市场无情淘汰。
细心的消费者能发现,目前外卖三大平台界面和订餐流程几乎相同,甚至一些初创者在建立平台时,也拿三大平台界面参考,那么如果忽略平台logo,是不是很容易就让消费者产生混淆,分不清品牌呢?
作为商家,无论做哪一行,都应该有自己的品牌意识,不然辛辛苦苦培养的市场,可能为他人做了嫁衣裳。从目前用户的消费行为来说,品牌意识不是很难建立,随着消费升级,用户已经不再满足与最简单的“吃饱”,如何搭配菜品才会更有营养,让食物看起来既健康又有食欲,如何最及时的将餐饮送到消费者手中等等,都可以成为建立品牌的标志。
总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尝试在线订餐、微信订餐、手机APP订餐等消费形式,消费者选择订餐,目的逃不过"省钱、省时、省力、省心"。可以说2016年,哪个O2O外卖平台对用户体验的重视度将决定它发展的高度。
扫描下方二维码,了解江湖科技更多动态:
阅读: 1654